元宇宙探索院元宇宙探索院

AR眼镜大战开打:巨头入局能否终结吃灰宿命?

2025-06-03AR

 

【当未来已来】

上周在地铁上,我亲眼目睹一位商务人士对着空气指指点点——别误会,他正戴着最新款的AR眼镜处理邮件。这一幕让我恍然意识到,曾经《钢铁侠》里的贾维斯式交互,正在以每年45%的市场增速飞入寻常百姓家。但从极客玩具到大众消费品,AR眼镜还要跨过多少道坎?

【核心观点】

  • • 巨头效应VS垂直突围
    :Google、联想携生态进场是双刃剑,既教育市场又挤压初创企业生存空间

  • • 技术三重门
    :Micro-LED显示、AI大模型端侧部署、光波导方案构成行业"不可能三角"

  • • 落地悖论
    :10999元的雷鸟X3 Pro与2000元普及红线之间,藏着供应链的生死时速

【破局者的游戏】

一、生态圈地运动:巨头的阳谋

Meta的Hypernova还未上市就已预定产能,苹果AR眼镜被曝将深度整合Siri——这些科技巨头玩的从来不是硬件生意。就像iPhone当年重新定义智能手机,巨头们真正觊觎的是AR时代的操作系统话语权。

但有趣的是,当前国内销量三甲(雷鸟、XREAL、星纪魅族)清一色是垂直厂商。影目科技CTO坦言:"我们就像特种部队,能在巨头调头前快速占领细分场景。"这种"农村包围城市"的打法,在导航、支付等本地化场景已初见成效。

二、供应链暗战:光波导上的纳米级博弈

当你为雷鸟X3 Pro的万元定价咋舌时,可能不知道其显示模块成本占比高达50%。这背后是
纳米光刻技术的军备竞赛:
水晶光电收购3D视觉公司,隆利科技斩获Meta订单...A股公司正在AR产业链上演"麻雀变凤凰"的戏码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三星的动态——据韩媒报道,
其Micro-LED产线已为苹果AR眼镜预留产能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就像手机芯片受制于台积电,AR眼镜的核心命脉可能再次被海外巨头扼住。

三、用户体验的"三体问题"

在上海VR/AR展实测多款产品后,我总结出当代AR眼镜的三大痛点:

  • • 重量悖论
    :50克如同戴着墨镜?实际体验像顶着两盒牛奶

  • • 续航焦虑
    :官方标注4小时,实际亮屏办公不到90分钟

  • • 交互困境
    :语音唤醒失败率堪比早高峰的Siri

这些体验断层背后,是物理定律与商业野心的根本冲突。当雷神科技鼓吹"2000元普及价"时,从业者私下透露:"这需要把光波导良品率从30%提升到80%以上。"

【黎明前的黑暗】

站在2025年这个行业分水岭,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有趣的悖论:科技巨头用品牌力降低用户认知门槛,而垂直厂商以场景创新培育使用习惯。就像智能手机普及前夜的2007年,今天每台积灰的AR眼镜,都可能是在为明天的颠覆性产品试错。

毕竟,所有改变世界的科技,都经历过"玩具-工具-器官"的进化之路。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"会不会成功",而是"谁会活到成功那天"。